高中地理(一)

前言

 

˙ 全球1/4人口生活極度貧困

聯合報 86.06.12

˙ 再過三十年亞洲超大城市倍增,人口持續從鄉村移往
都會區

中國時報 86.04.22

˙ 未來三十年高齡人口將成長三倍,四十年後每三個青
壯人口即需扶養一老人

中國時報 86.04.19

˙ 臺灣已成老人國,35年來人口成長近一倍65歲以上占
大比率

經濟日報 85.06.05

˙ 晚婚族遽增 人口結構急轉彎

臺灣新生報85.03.30 

 

 

 

第一節 人口成長

 

人口成長

  一國或一地區的「人口」可視為一個「系統」,系統的大小、空間分布及組成特性,都會不斷因為出生、死亡、移入、移出等因素而產生變動。人們因出生而進入這個系統,因死亡而離開系統的過程,稱為人口的自然增減,透過移入、移出而進出系統則稱為人口的社會增減

世界的人口成長

  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人口系統,出生率死亡率是影響人口成長的主要因素。從西元元年至十九世紀初,世界人口總數由2.5億增為9億,成長速度緩慢,當時農業生產力仍低,醫藥衛生觀念尚在發展中,再加上自然災害,各種疾病的流行,以及戰爭的影響,雖然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工業革命後,由於生產力及生活水準的提高,衛生觀念與醫療技術的精進,導致死亡率急降,世界人口總數成直線上升,先進工業地區如西歐、北美等,為二次大戰前世界人口成長的主要來源;大戰結束後,人口激增的現象並未稍減,但人口增加的主要來源已轉移至新獨立、經濟基礎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了,這是死亡率已低降而出生率仍高的結果。

臺灣的人口成長過程

  臺灣地區自日治時代以來,由於政策上對大陸中國人來臺及閩粵移民回返大陸加以限制,使臺灣也呈現封閉性人口系統之特徵,光復後至今此一特性基本上並未改變;因此藉由歷年出生率及死亡率的變化,即可瞭解臺灣近百年來人口成長的過程。當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距愈大時,自然增加率愈高,人口成長愈快速。

  日人治臺初期,社會呈現不安狀態,人口的特徵是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1909年(明治42年)以後,鼠疫漸被肅清,積極展開防治瘧疾工作,及人民反抗事件逐漸平息,才使出生率漸升,死亡率略降,人口開始緩慢成長。日治中期(1925-1940),是人口成長明顯加快的階段,也是日人統治臺灣期間的經濟高峰期,雖然出生率始終維持在40 以上,死亡率則已隨著肺結核病的控制、農產品產量大增及生活水準的大幅提高而逐年下降,至1940年(昭和15年)時已為20,死亡率的變化成為人口增加的主因。1941年(昭和16年)後,產業型態漸趨改變,工業生產總值超過農業,都市化現象進展快速,出生率開始降低,死亡率則降至20以下。

  二次大戰結束前後,受到戰爭影響有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的現象;同時民國38年前後,約有200萬的大陸各省人士移入臺灣,曾使人口總數激增,出生率也在社會漸趨安定下,於民國40年(1951)達到高峰;而後出生率才開始出現日治初期以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伴隨著經濟型態由農業轉變為工商業的過程,至民國75年(1986)已持續降至16,與先進工業國家不相上下。死亡率在戰後則持續緩慢下降,至民國70年(1981)已降至5左右,並穩定維持至今。

人口成長趨勢

  回顧近百年來臺灣人口的演變,可以瞭解到,人口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這是一個由慢而快,至近十年又漸趨緩慢的過程。在前半期,人口的變動主要歸因於死亡率的降低,民國40年以後則由出生率的變動決定了人口成長的趨勢。雖然光復以後人口總數呈直線上升,預估至2050年人口將達2,500萬,但由於平均生育數逐年減少,未來出生率將持續下降,而死亡率則會因為老人增加而略為上升,人口成長速度將日趨緩慢。

 

 

 

第二節 人口組成

人口組成的意義

  人口系統是變動的,它不僅在數量上會隨著時間而增減,其性質也會不斷因成員加入或離開系統而轉變。人口系統的特性可以由性別、年齡、職業、種族、宗教、文化、方言,甚至祖籍、姓氏等不同角度加以觀察,這些因素總稱為「人口組成」或「人口結構」。出生、死亡及遷移等人口現象的變化,都會在人口組成上反映出來,因此是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指標,對政府擬定現在及未來之社會福利政策,是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在本章中僅討論性別及年齡結構。

 

人口性別及年齡結構

  人口的性別結構常以男女性別比例表示。生物因素、年齡結構、遷移活動及重男輕女的觀念等,都可能影響一地男女比例的均衡。民國84年(1995)臺灣地區性別比例為男:女=106:100。

  人口年齡結構則指,人口系統中各年齡組別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年齡結構依聯合國之標準可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及老年型三種。人口學上常用人口金字塔圖來同時表現人口的年齡及性別結構。

  分析某一年代的人口金字塔圖,可以瞭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及青壯年人口的比例,指出現存人口系統的特徵;前二者可合稱為依賴人口,後者稱作勞動人口或育齡人口,因此也能據以推估未來的出生率、死亡率、勞動率及被扶養人口比例。若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金字塔圖的形狀,則可以知道人口年齡結構及其成長的類型;觀察一地不同時期的人口金字塔圖,亦能瞭解一地人口系統的成長與演變。

       透過幾個年代人口金字塔圖的比較,能夠反映出出生率、死亡率對臺灣地區人口成長過程的影響。日治初期人口成長緩慢,嬰幼兒人口比例低,顯示死亡率對老年及幼年人口組成的限制;日治中期後人口急增,幼年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呈現年輕型的人口結構特徵,光復初期亦大致相同;民國73年(1984)時,幼年人口減少、成年人口比例提高,正是臺灣經濟趨於成熟,勞動力充裕的階段,而老年人口的增加則日益明顯;民國85年(1995)的人口金字塔圖顯示,近十年幼年人口持續減少,老年人口的比例達7%以上,臺灣已經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的階段。

 

第三節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的差異

  人口問題因時因地而異。二次大戰後,發展中國家雖得西方先進醫療技術之惠,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由於經濟水準仍低,產業活動也以勞動力需求較高的第一級產業為主,出生率因而居高不下,持續性過高的人口自然增加率,為其帶來一連串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糧食短缺、失業嚴重、人口素質低落等。然而已開發國家如歐洲、北美等國,在出生率、死亡率持續降低,人口成長停滯甚至衰退的情況下,也面臨了勞力不足、人口老化、成年人負擔沈重等問題。

  雖然人口密度過高,一直是臺灣人口的主要特徵,但在人口成長速度逐年降低,及採行區域均衡政策下,已非最為迫切的人口問題,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可能更為重要。臺灣在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即將步上已開發國家人口問題之後塵。

人口老化

  晚婚和生育率降低,每個家庭的小孩數目越來越少,將使人口在數十年間停止成長;而平均壽命的提高,如1995年男性為71.91歲,女性為77.92歲,老年人口數量增多,使人口在年齡結構上呈現嚴重不均衡的現象,更值得注意。

      預估民國120年時,相當於每三位青壯年人口即須扶養一位老年人;扶養老人的問題需要我們多加關注。人口結構的改變,對小至個人、家庭,大至社會、國家公共政策,都將產生衝擊,因此政府的人口政策,已由早期「緩和人口成長」的目標,修正為「維持人口合理成長」,並適度提高生育率;而與老人福利相關的老人年金、老人安養機構設置、老人醫療保健等工作,更是具有實施的迫切性。個人則應建立及早儲蓄的觀念,以照顧父母並供自己養老,避免成為他人的負擔。

勞力短缺

  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另一項問題是勞動力的短缺,雖然目前臺灣仍屬於青壯年人口為主的成年型社會,但在社會型態轉變、勞動參與率偏低的影響下,勞工短缺在今日及未來都是臺灣企業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引入外籍勞工及傭工是主要的因應對策之一,但因此可能衍生的各項社會問題,則值得深思並預先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