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在地表上所創造的景觀中,最普遍的是居住景觀;不管這些景觀的構成在外觀及特性上有何差異,都是我們所稱的「聚落」。簡單從地理學的定義來說,聚落是指某一空間範圍內所有的民居場所,即居民生活、工作和居住地點的集合。

 

 

第一節 認識聚落

    地表大部分的地方,只要有人,就會有聚落。因人類在生活環境及文化水準上的差異,使聚落的形態具有多樣性;隨著聚落的成長及可能的環境變遷,聚落也在時間的歷程中有所改變
聚落的發生

    早期聚落的發生地點,通常以易得水源之處為優先選擇。以近河的地點來說,因過去居民多以農業維生,臨河除了易得水源外,更可兼有河運及平疇沃野之利,基本的生活資源較豐富,所以經常成為聚落文明的高度發展區。如二、三百年前的臺北盆地,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沼澤區,只有平埔族人建立起零星的聚落。然而隨著漢人的逐漸入墾,聚落的數量及規模均日益增加,這些聚落,便大多沿著淡水河水系的兩岸分布(圖18-1)。

    但移民墾荒的生活是不穩定的,初期建立的聚落是否能夠維持並繼續發展,尚有其他的決定因素,安全性就是其中之一。聚落在安全上的威脅,有可能來自天災,如水患或山崩;也可能來自人禍,如盜匪與族群衝突。以先民早期的水稻農業為例,在灌溉設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聚落選擇在臨水的位置雖易於得水,卻相對也容易遭受水患的威脅;因此,能夠近水源且又避水患的地方,才是適於聚落發展的較好區位。

    聚落發生的區位條件,雖決定了聚落能否存續,也影響未來的發展性,但區位的資源及特性,是會隨時間改變的。以鹿港為例,在清代它曾是臺灣中部的門戶,全臺僅次於臺南的第二大城市;但今天的鹿港,昔日的交通地位已失,繁華也不再,卻因保存了較多的聚落原貌,轉變為以文化資產及傳統古風著名的小鎮。鹿港因河口港機能的興衰所產生的變化,充分顯示了區位條件變動對聚落的影響。

鄉村與都市

    聚落最普遍的分類法,是分為鄉村聚落與都市聚落。這兩種聚落的區隔,通常可從景觀、人口規模、經濟型態、價值觀或生活方式等概念入手;不過,聚落是一個演變中的有機體,要明確畫分聚落類型並非易事,故世界各國在界定都市與鄉村的畫分標準時,常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以人口規模為例,在加拿大人口數超過1,000人的聚落就可算是都市;在美國,都市則需人口數超過2,500人;但在季風亞洲,一個農村的人口可能就已高達上萬。此外,即使在同一國家時內,都市與鄉村的區分標準也必須隨間調整。

    一般而言,鄉村聚落在規模上通 常較小,居民大多直接或間接依靠土地為生,從事農、林、漁、牧、礦等第一級產業活動。而都市聚落規模通常較大,人口與建築分布較密,居民大多從事二、三級產業活動,如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隨著都市的擴張與交通改善,「都市」與「鄉村」的區分更加模糊了,不少鄰近都市的鄉村,住著許多每天通勤至都市上班的人口,爾後更常成為都市的一部分;而工業的侵入,也使農村的景觀劇烈轉變,專職的農人已日益減少。

 

學生活動18-1

    清代臺灣的移民多自閩粵兩地,因環境的差異,來自閩南泉州者在原鄉的生活方式除了農耕以外,多從事海外貿易、經商、工匠及漁鹽等工作;來自閩南漳州者則主要從事農耕,亦有部份從事海上貿易及漁業者,來自粵東一帶的客籍移民,在原鄉則幾乎皆以農耕為主。右下為清代臺灣西部平原的簡圖,試根據以上敘述,討論:

1.圖上標出的各個地點,可能分別提供了哪些生活資源?

2.此三地的移民,在渡台尋找尋找新的生活空間並建立新聚落的過程,可能會作怎樣不同的選擇?

3.聚落在這些地點又可能會面臨到哪些不同的威脅?

 

 

第二節 鄉村聚落

    除了現代社會的「造鎮計畫」所形成的新市鎮外,大部分聚落的原型皆是鄉村。人類的社會雖然在二百多年來,經歷了工業革命和技術發展的衝擊,都市大量興起,但鄉村聚落還是地表上最具歷史與極為普遍的聚落形式,鄉村生活依然是人類重要的生活方式。
傳統民宅的特色

    傳統民宅是鄉村聚落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有別於精心設計的宮殿、園林或規劃的城市,傳統民宅的興建在財力、物力與人力上都較有限;在結構、配置上則常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在材料使用上也多就地取材。正因如此,傳統民宅在景觀上,與它所在的環境通常較能融合,是一種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人文產物(照片18-1)。

    在臺灣,鄉村傳統民宅的建築主要承襲自閩南和粵東的形式。照片18-2中的幾種民宅,都是過去臺灣鄉間極容易見到的住屋形式,形式的差異反映了各地建築材料、經濟活動、家族大小或土地財富等物質條件的不同;但不管我們慣稱其為「竹篙厝」(即「一條龍」)、「單伸手」或「大厝」(合院式建築),所有這些傳統民宅的構築,幾乎也都受到相似的空間觀念與文化習俗的支配,如儒家倫理思想中,內親外疏的關係與長尊幼卑的位序觀念,就深切反映在住屋內部功能空間的配置上(圖18-2)。

    傳統鄉村聚落中的民宅,不僅是鄉民居住的場所,也提供儲藏農產、置放農具或飼養牲口的功能;而民宅中各空間的意義與配置,更是鄉民敬重祖先、重視倫理的表現,生命在此繁衍,家族也才得興旺;因此,傳統民宅不僅是鄉民物質生活上的「安身」之處,在心理層面上,也是「立命」之所。

 

 

 

學生活動18-2

    觀察學校或住家附近任一傳統民宅,記錄其建材及形式,並觀察他的周圍環境,試著畫下它的平面配置圖。

 

 

 

 

鄉村聚落分布的形態

    鄉村聚落通常由住屋、信仰中心、廣場、道路、水井和周圍田地等單位共同組成,但組成方式或規模卻各地不同。隨著人口的成長,村落必然要擴大,由於過去鄉民主要均依賴土地為生,村落住宅的發展方向,也因此是水平的延伸;又因耕地有限,一個村落所能容納的人口也是有限的,於是鄉村聚落在住屋或人口上均呈現了低層、低密度的景觀。

    屋舍聚集的程度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的差異,依其聚集形態可大致分為集村聚落散村聚落。一般而言,規模較大的人口居住點稱為集村;較小者稱為散村。在一定的範圍內,大部分由集村共同組成的聚落,稱為集村聚落;大部分由散村共同組成者,則稱為散村聚落。因此,聚落的規模和類型均是以相對程度而言,亦即集村聚落會包含散村在內;散村聚落也並不表示一地人口完全分散居住(照片18-3)。

    聚落在發展初期所形成的集村與散村現象,通常與一地的開發方式密切相關;但初期形態,卻可能因環境的差異,在日後的發展中更加確定或有所轉變。以臺灣西南部平原為例,在荷據與明鄭時期,均招僱移民或駐軍屯田集居一處,以團體開發的方式來拓墾土地,而形成集村;但因該地區比較缺乏水源,限制了散村的發展,以致迄今仍大多維持集村的形態。反觀蘭陽平原的聚落發展過程,早期也是以團體開發的方式拓墾土地而多成集村;但因水源豐沛且分布較廣,在土地水田化以後,農家可儘量接近耕地以便從事繁重的農務,聚落也因此趨向分散,而出現眾多的散村。

鄉村生活的演變

    在傳統的鄉村社會,農業幾乎是鄉民唯一的維生方式,所以職業組成極為單純;又農民無法離開土地生活,整個社會也因缺乏人口移動而顯得穩定。村落因此成為一個血緣與地緣關係均相當緊密,人人互相熟識,沒有「陌生人」的地方。

    隨著工業化的腳步愈近,鄉村社會有了劇烈的轉變。因為都市中工商部門就業機會與薪資的增多,相對於從事農業的艱辛與收入的低落,使得年輕人口開始大量外移,鄉村社會也逐漸走入人口老化與產業衰退的階段;這個過程,在全世界的鄉村幾乎都曾經或正在發生。

    以臺灣目前的情況而言,鄉村人口外移的現象已經減緩。鄉村的農業,雖因市場的需求而更加商業化,但勞力老化的現象仍相當明顯;農業所得偏低使得村落裡的專職農民變少,休耕或待價而沽的農地處處可見;在某些鄰近都市的鄉村,許多農地變成了住宅區;也有不少的農地,因交通便利及可吸收農業部門的勞力,而改建成大小的工廠;村落的傳統屋舍,則大多改建為鋼筋水泥的樓房(照片18-4)。仍然保有較多傳統農村面貌的聚落,或許只有在人口嚴重外流的偏遠山村,才能尋得了。

    對於鄉村而言,這樣的趨勢似乎是無法阻擋的;但這種表面的繁榮,並不能掩飾鄉村社會瓦解卻未重建、引進開發卻缺乏規劃,以及福利設施不足與環境品質惡化等問題。鄉村聚落除了扮演供應都市農產、工業原料或發展腹地的角色外,更應該代表另一種價值與精神的所在;因此鄉土文化的重建,不應只是一種鄉土懷舊,也必須是一種聚落文化的重生。

 

 

學生活動18-3

    臺灣地區近年來因社區意識的覺醒,各地幾乎都有社區營造活動再進行,民間的社區工作者無不從鄉土的歷史、文化及產業等特性著手,試圖藉由追溯過去,重新凝聚社區居民的情感,再造聚落的文化與生命力。例如高雄縣橋頭鄉以糖業文化,宜蘭縣礁溪鄉玉田社區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軸,而推動鄉土聚落文化的再生。試討論你所居住或鄰近的社區及聚落,有哪些歷史、文化和產業等方面的特色呢?

 

 

第三節 都市的形成與發展

    現代都市是人類最偉大的構築之一,在這裡,各種活動維持了眾多人口生活的運作,各形各色的人群建立了都市特有的景觀、文化與生活方式。隨著全球都市人口的快速增加,都市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愈顯得舉足輕重,與都市相關的課題也愈受矚目。
都市的形成與演變

    早期某些聚落能夠從眾多的鄉村聚落中脫穎而出,形成了都市,除了擁有較大的腹地和附近糧產較豐等條件外,最大的共同點幾乎都是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此外,政治地位的提昇,也常使聚落發展愈速,成為區域的中心。以臺北盆地為例,在清末眾聚落中,艋舺及大稻埕的崛起即是如此。

    十八世紀以來,淡水河流域因豐富的米、茶、樟腦等農林資源輸出,幾個水運便利的河岸聚落得以相繼成為繁榮的商業市街。當時商船可直接靠岸的艋舺,又因具備行政機能,地位較重要,即從農村聚落轉變為臺北盆地的物產集散中心,是今天臺北市最早的市街。其後,位於艋舺北側的大稻埕也逐漸崛起,街市的繁盛與艋舺不相上下,這兩個地區的繁榮,使得臺北盆地在清末時,成為全臺商業最興盛的地區。

    光緒元年(1875年)臺北設府,府城即位於艋舺及大稻埕東側;其後經劉銘傳的初步現代化革新,並將省城遷到此處,臺北已略具現代都市的雛型。臺灣割日之後,臺北為總督府所在地,亦即殖民統治中心,是各項建設及革新的示範地區(照片18-5),因此都市擴張更為迅速,而在1920年(大正9年)正式設立臺北市。民國39年(1950),臺北市成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民國56年(1967),改制為直轄市。

    由於政治地位的不斷提昇,使臺北市躍昇為臺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並以這些優越的條件,吸引全臺其他地區人口移入,發展成臺灣人口最多的大都會。

 

學生活動18-4

    清代中葉同屬「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三個繁榮聚落,在後來都遭遇到港口淤積,水運功能消失的變化。但這三個聚落今天的發展卻極不相同,試分別討論並比較形成他們目前狀況的原因。

 

現代都市的發展

    工業革命以後,都市聚落的發展進入一個劇變的階段。因為工業與商業活動聚集而吸引大量人口集中,使都市的數量及規模均不斷增加;都市大量增加的人口,除了都市本身的自然成長外,最主要還是來自鄉村人口的移入。這種人口移往都市的過程,即稱為「都市化」。

    都市化與工業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但由於世界各地工業化的歷程並不相同,所以現代都市的發展也各有差異(圖18-3)。臺灣地區的工業化始於日治時代,但因速度緩慢,故都市人口的成長有限;光復以後一連串經濟建設計畫的實施,使得工業快速成長,都市化速度也因此加快。 

    因生產技術及方式的進步,現代都市不僅在外貌上迥異於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特性,也與以往多所差異。由於工業及商業活動匯集,現代都市的住屋及人口密度均高度成長,市區規模也不斷擴張,其成長是水平及垂直方向同時進行的,在景觀上常予人巨大而擁擠的感受;現代都市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人口眾多及工業活動頻繁的都市則尤其嚴重。

    若以都市居民的特性而論,除經濟普遍較富裕外,教育及文化水準的提高,也使市民社會愈趨成熟,對於都市環境與社會公平等議題也較為關注,這顯示出現代都市的發展,市民的自主權將愈來愈高。

    都市為人口產業的大量匯集處,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機會、創新與挑戰的地方;也一直都是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的中心。傑出的人才,偉大的建築,大多集中在都市及其附近;先進的科學、思想,活躍的文化、藝術,也大多在都市裡被討論、進行。都市是區域的核心,足以帶動並引導整個區域的發展;就巴黎、倫敦、紐約或東京等這些大都會而言,其影響力甚至已不僅限於其所在的區域,而是擴及全球。

 

照片5

pho18-5.gif (44582 bytes)

照片18-5     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臺北街道

(出自:攝影臺灣---1887年-1943年的臺灣。雄師圖畫,頁131)

回課文.gif (1954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