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
政治地理是指「應用單位空間內部的資源以有效管理眾人之事」。此一空間小至鄰里、大至城鎮,而最足以代表的則為「國家」。國家為保護人民的安全與發展,便有了國防與國界線。為有效管理眾人之事,便有了政府組織,而中央政府所在地區便是「首都」。國家不只一個,彼此經常有利害糾葛,於是便出現了國際關係。 |
第一節 國家與國防
場景:高雄鳳山陸軍官校的大操場上。 時間:每年盛夏。 主角:成百上千位來自各軍事院校的新生們。 目的:接受嚴格的訓練,以期脫胎換骨,成為一群真正的勇者。 終極任務:捍衛國家。 問題:「國家」究竟是什麼? |
國家的定義及組成 所謂國家乃是指「在特定的地域上,由一定的人民憑藉自身的權限所建立起來的政治團體。」由此可知國家的組成條件有四:領土、人民、主權、政府。在地圖上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國界、首都、交通運輸網路等等。例如:秦朝以長城防禦胡人,修築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放射狀馳道,完成了對帝國本土的控制。 |
國界 國家成立的目的在於「以權威來規範團體內的所有人,從而保障大多數成員的利益。」國家主權的行使必須有明確且能有效控制的界線,這就是行政界線的起源。大自國界線,小至村里界線,均是國家力量的投射。以國界線而言,由它的進退增減,即可知該國的盛衰。國界線依性質可分成兩種: 一、天然國界線:以山、河、湖、海等天然形勢為界,明顯易辨且兼防守之利。缺點則是此類地形易隨時間而有所改變。 二、人為國界線:兩國若無適當的自然界線,則多以無人的界碑、壕溝、標誌牌、鐵絲網、經緯線,以及有人的關卡、碉堡等作為國界的標記。此類界線易隨國力的變遷而無法保持長久。 天下並沒有絕對的屏障,「易守難攻」、「天時不如地利」,均只在增加守方的安全性,無法確保百分之百的安全。以天然國界而言,阿爾卑斯山號稱「天險」,但漢尼拔和拿破崙皆曾率兵越過。人為國界如法國在一次大戰後建立的馬其諾防線,對德軍的入侵亦未能發揮遏阻作用。就「地利不如人和」而言,2000年前的孫子即已指出一國國力的強弱最終仍需視全體國民的戰力而定。 |
行政界線的實察 國界是最高級的行政界線,具有不同的種類,那麼我們自己家鄉的行政界線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請同學們查出自己家鄉的界線(居住於直轄市、省轄市者以市內分區的區界為調查標準,縣以下者則以鄉鎮界線為主),調查後繪製簡圖並加以說明。 |
首都的選定與變遷 首都是一國最高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通常兼具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各方面的優勢,卻也往往成為敵對兩國攻防的首要目標。因此,為有效統治國土和保障自身安全,首都的設立通常需考慮下列四項條件: 一、位置:一國建都於何處各有其考量,但不外乎是(1)中心位置─易於控制及開發國土,充實內在力量;如西班牙的馬德里。(2)邊緣位置─具攻防兼備的作用,或有意向外發展;前者如德國的柏林,後者如葡萄牙的里斯本。 二、國防:此為昔日建都的首要條件,即需具有山河之險,以充分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 三、經濟:首都聚集了眾多的公務人員及其眷屬,故多位於日用資源供給豐裕的地區。 四、交通:首都為一國最高的行政機構所在,通常為全國交通中心,才能憑藉著便利的交通,達到治理國家的目標。 不過在今日由於高科技武器和運輪工具的不斷更新,除交通外,其餘各條件已逐漸減少了它們的必要性,如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澳洲的首都坎培拉等,均只是純政治及文化性的城市。 首都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中國五大古都的變遷便是最好的例子。中國歷代建都多位在西安、北京、南京之間的三角地帶,尤以五大古都(尚包括洛陽、開封)為最著名(圖21-1)。從時間上來看,西安、洛陽、開封三城的建都年代,主在北宋以前,北京、南京則以元明清時代為主;從空間上來看,前三者恰位於渭河─黃河南岸成一橫線排列,後二者則沿東部海岸作一縱列。這是因為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土壤肥厚、平原廣大,故隋唐以前皆為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所在;且中國傳統外患主要來自西北方及北方,西安、洛陽、開封遂成中國早期王朝的建都所在。其後因為長期的戰亂,黃河流域的經濟地位逐漸轉移至長江流域;外患也改為來自東北的日、俄以及自海上入侵的西方列強,北京、南京遂取代了前三城市的地位。 |
南京作為我國首都的理由 中華民國建立後,在憲法上明定以南京為首都。如以前述建都的條件來分析,南京作為我國首都的理由有: 一、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在沿海地帶的中央,一方面掌控全國樞紐的中心區域,一方面位於海疆前線,兼具攻守之便。 二、南京本有高山深水為屏障,如再輔以強大的海空軍,則昔日日人的攻陷南京自不易再發生。且一旦南京不保,中央政府尚可如抗戰時期以長江為軸線,由東向西,撤退自武漢、重慶等地繼續作戰。 三、南京東為長江三角洲,西臨巢蕪盆地,皆為富庶之地;再經由水、陸運,全國經濟重心的長江流域盡成其腹地。 四、長江為中國的水運大動脈,再加上全國公路中心及四通八達的鐵路系統,構成了南京對外聯絡的便捷網路。 最後再以世局的發展來看,在海洋時代的今天,能適應並利用海洋的國家方能有所發展,反之則受抑制,百年來中國以陸權對抗西方海權的失敗史即為一例。而近代中國新興的大城多屬海港或能與海洋相通的河港,這些港口及其腹地的繁榮見證了中國經濟的興衰與海洋密切相連, 國父選擇南京建都也正是此一趨勢的反映。 |
當前我國的國防 由於政治上的因素,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的地區包括臺、澎、金、馬四處島群以及南海中的東沙、太平二島,總面積為36,181.87平方公里,所以當前我國所屬全為海洋國界。 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由海岸線向外12浬範圍內的水域皆為我國的領海,這是國家主權由陸地向海域延伸的部分。由海岸線向外200浬的範圍內則為經濟海域,在此區域內我國享有對一切天然資源的主權權利。 由於經濟海域的範圍極為廣大,往往造成相鄰國家的相互重疊,此時或依海洋公約所規定,雙方得以所間隔的海洋中心線為分界;或由雙方自行協商擬定界線來劃分海域,唯需注意不得妨害第三國的無害通行權。 由於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洋自然成為最佳的防線,因此,我們的二代兵力整建計畫,著重在防空、反封鎖、反登陸方面,以取得制海、制空權為優先,才能確保全國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
第二節 國際關係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羅貫中•三國演義
近代的國際體系 國際體系是指國際間如國際組織、國家和人民各類政治單位的總和,這群政治單位存在著經常性的互動關係,且受到規範。 二次大戰末期的雅爾達密約,引領了近半個世紀國際關係的發展。在這期間,國際體系有兩次重大的發展(圖21-2),首先為1950年代前後,以美、蘇二大超級強國為首的二元國際政治體系,此一體系具有下列四項特性: 一、二元化 由於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和生產制度的差異,共產、自由兩大集團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造成兩者間劇烈的競爭、衝突與對立,從而導致了世局的不安定。 二、全球性的對抗 美國及其盟邦組成了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的軍事團體,以便圍堵共產集團並促成彼等的改革。而共產國家為了突破包圍並向外擴張,亦組成了如華沙公約組織等的同盟加以對抗。 三、軍備競賽日趨激烈 軍力是國力的具體展現,所以二強競相研發、擴張軍備,一方面造成了二強爭霸的局面,一方面也藉著武器的銷售、配與而掌控了所轄集團內的盟國。 四、軍事干預成為常態 兩強皆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所屬陣營中其他國家身上,藉以維護自身領導地位及保持集團的完整性。如蘇聯曾鎮壓東歐地區的反抗運動,美國亦曾涉及多國的內戰。 在為1970年代以後,南方發展中的國家對抗北方已開發工業強國所形成的二元國際經濟體系(圖21-3)。此一體系亦具有四項特色: 一、生活水準上呈現極度的不均衡 以南方國家為例,其所屬地域內的人口超過全球人數的一半以上,但所能使用的地球資源卻不到1/5,反之,人口數不到世界一半北方國家卻享受超過4/5的世界資源。如此的勞逸不均,分享不公,自然導致南方各國家的不滿,從而相互結盟以要求北方國家協力更改現狀。 二、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性 南方國家擁有的發展資源多屬如礦產、石油、木材、糧食等原料性質者,獲利少又耗費人力、土地。北方國家則掌握了優越的生產科技,以低價購買前者的原料,在原地加工生產後再以高價賣出;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及傷害亦由前者的人民、土地所承受。南方國家雖曾力圖在經濟上組成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聯盟,以求制衡;但是由於這些原料或多或少皆有其替代品,故而在國際市場上除了石油、鋁土和咖啡的價格有所上揚外,其它的產業聯盟皆未能獲得太大成效,形成雙方在經濟發展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現象。 三、鬆散的南方國家組合 石油危機所引發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導致貧窮的南方國家無法向工業強國全面禁運原料,加上各國原本就因為政體、宗教、種族、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分屬不同的集團,使得聯盟的組合先天上便充斥著嫌隙和不信任感,形同「一盤散沙」,更難以一致團結對外。 四、降低「武力對抗」的可能性 工業強國了解自身的力量足以操控國際市場,排除了強行使用武力的方式,以免背負「大欺小、強欺弱」原料價格上漲,增加的成本仍可轉嫁給消費者,對自身的利益並無太大影響,因此各國間武力的對抗改由經濟上的爭奪所取代。 |
當前國際關係的發展 隨著東歐民主化、東西德統一、蘇聯解體、中共加速改革開放,當今世局又產生了新的變化: 一、地區性衝突增加 由於兩強的對抗結束,獨立國協正致力跳出經濟上的困境,美國亦大幅削減國防預算、裁撤海外駐軍,逐漸淡化其世界警察的角色,使得原來在東西對立的國際體系下被壓制的區域性衝突隨之爆發出來。如俄羅斯境內車臣的獨立戰爭、南斯拉夫聯邦的分裂與內戰等,以及可能出現的朝鮮半島危機、南中國海島礁主權爭議、印度半島核武競試等地區性問題,但不易有全面性的戰爭發生。 二、國際關係趨於多元化 以往東西對抗時期,各國只要和兩大強權中任一者結盟,其國家安全便有保障,如中美共同防衛條約、美日安保條約等。冷戰結束後,原有的敵友關係日趨模糊,如歐洲原本在安全上需求美國核子傘的保護,今日卻組成歐盟在經濟上與美國相抗衡;德、日等幾個次級強權的興起,也使得美國雖為單一超級強國,但在國際上仍無法全盤掌控。兩大集團各自分裂成眾多的獨立個體,每個個體又重行和其他個體建立新的關係。 三、區域經濟整合取代了政治版圖 美蘇和解後,大量裁軍使得國防預算縮減,轉而用於社會、經濟方面。加以東歐共產國家經濟體系崩潰,西方國家為防止它們走向共產舊路,必須協助其重整,遂使經貿成為全球國家發展的首要課題。近年來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經濟力的抬昇,促使世界經濟重心不再局限於歐美地區;再加上世界交通網路的蓬勃發展,國家界限被打破,全球化市場成為新世紀經濟秩序的首要目標。類似歐洲聯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塊狀經濟組合正逐漸形成新的國際經濟體系。 四、跨國性的問題日益增多 類似環保、人權、生態保育、海洋的利用、天然資源的開發等問題都是屬於跨國性的,絕非任一國家能獨立解決,必須透過多方的談判,大量的人力財力支援來共商大計,故聯合國、世界經貿組織等的國際組織在調停及解決世局的紛爭上將日趨重要。而我國也正力圖加入此類組織,以表明臺灣將善盡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並謀在國際上有更大的活動空間。 總之,未來的世局在並無任何一國能獨力挑起世界大戰的情形下,大多數地區將可享有長時間的和平。若想促成全球共同發展,則北方工業強國必須正視南北雙方經濟發展嚴重不均的問題,唯有透過技術轉移、經濟合作和利益分享來拉近雙方的差距,如此世界的共榮共存才有希望實現。 |